【稂莠的解释】“稂莠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形容杂草或不良的人或事物。在古代文献中,“稂”和“莠”分别指两种常见的杂草,后来被引申为对不正之人的比喻。以下是对“稂莠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词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名词/动词(多作名词) |
本义 | “稂”与“莠”是两种常见杂草,常生长于农田中,与庄稼争养分 |
引申义 | 比喻不良之人、坏人、邪道之人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文学、古文或正式语境中,强调对正道的维护 |
出处 | 《诗经》《左传》等古代文献中均有提及 |
二、具体解释
1. 字面意义
- 稂:一种像稻子但叶细长的杂草,常与禾苗共生,影响作物生长。
- 莠:一种类似狗尾草的杂草,茎秆细弱,也常混入禾田中。
2. 引申意义
在古代文化中,“稂莠”被用来比喻社会中的不良分子、品行不端的人,或是偏离正道的事物。例如:“稂莠不除,何以成业?”意指如果不铲除这些有害之物,就难以实现大业。
3. 使用示例
- 古文中:“稂莠满野,良田难耕。”
表示杂草丛生,影响农耕。
- 现代语境中:“要肃清稂莠,净化社会风气。”
表达清除不良现象、维护正气的意思。
4. 相关成语
- 除恶务尽:彻底铲除邪恶势力。
- 去芜存菁:去除杂质,保留精华。
- 稂莠不分:比喻不能分辨好人与坏人。
三、总结
“稂莠”原指农田中的杂草,后被引申为对不良之人或事物的比喻。在古代文学中,它常用于表达对正道的坚持和对邪恶势力的批判。现代语境中,这一词语依然具有警示意义,提醒人们关注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并加以纠正。
通过了解“稂莠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善恶、正邪的观念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辨别与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