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被采取留置措施是什么意思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听到“被采取留置措施”这样的说法,尤其是在涉及法律、职务犯罪或廉政调查的新闻中。那么,“被采取留置措施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它和“拘留”有什么区别?本文将从定义、适用对象、法律依据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。
一、什么是“被采取留置措施”?
“被采取留置措施”是监察机关在调查涉嫌职务违法、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,对被调查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。该措施由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》规定,适用于公职人员(包括国家工作人员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等)。
与传统的“刑事拘留”不同,留置措施具有更强的行政调查性质,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,防止被调查人逃避调查或销毁证据。
二、留置措施的适用对象
| 适用对象 | 说明 | 
| 国家工作人员 | 包括公务员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、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等 | 
|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| 如村委会、居委会成员等 | 
| 涉嫌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的人员 | 包括贪污、受贿、滥用职权等行为 | 
三、留置措施的法律依据
| 法律名称 | 条款 | 内容概要 | 
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》 | 第二十二条 | 监察机关可以对涉嫌职务违法的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 | 
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 | 第一百七十三条 | 留置措施在特定情况下可转化为刑事强制措施 | 
四、留置措施的特点
| 特点 | 说明 | 
| 非刑事强制措施 | 属于行政调查手段,不等同于刑事拘留 | 
| 期限较长 | 一般为6个月,经批准可延长 | 
| 限制人身自由 | 被调查人需在指定地点接受调查 | 
| 可转化为刑事强制措施 | 若涉嫌犯罪,可转为逮捕或取保候审 | 
五、留置措施与刑事拘留的区别
| 项目 | 留置措施 | 刑事拘留 | 
| 法律依据 | 《监察法》 | 《刑事诉讼法》 | 
| 适用对象 | 公职人员 | 涉嫌犯罪的普通公民 | 
| 措施性质 | 行政调查 | 刑事强制 | 
| 期限 | 一般6个月 | 一般14天,最长37天 | 
| 是否可申请变更 | 可申请解除或变更 | 可申请取保候审 | 
六、总结
“被采取留置措施”是监察机关在调查职务违法、职务犯罪时,依法对被调查人采取的一种强制性调查手段。它不同于刑事拘留,具有较强的行政调查属性,适用于公职人员。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相关法律程序和权利义务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法律条文,建议查阅官方发布的《监察法》及相关司法解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