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呆若木鸡是什么意思】“呆若木鸡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人像木头做的鸡一样,神情呆滞、毫无反应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惊讶、恐惧或极度震惊时的呆愣状态,后来也引申为对某人反应迟钝、缺乏机敏的描述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呆若木鸡 |
拼音 | dāi ruò mù jī |
出处 | 《庄子·达生》 |
释义 | 形容人因惊吓或震惊而发呆、无反应的状态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神态,也可比喻人反应迟钝。 |
近义词 | 目瞪口呆、呆头呆脑、如痴如呆 |
反义词 | 灵活机敏、反应迅速、神采飞扬 |
二、出处与演变
“呆若木鸡”最早出自《庄子·达生》中的一个故事:
> “纪渻子为王养斗鸡。十日而问:‘鸡已乎?’曰:‘未也,方虚骄而恃气。’十日又问,曰:‘几矣。’曰:‘未也,犹应响影。’十日又问,曰:‘几矣。’曰:‘未也,犹疾视而盛气。’十日又问,曰:‘几矣。’曰:‘今则全矣。其德全矣,望之似木鸡矣。’”
这个故事讲的是训练斗鸡的过程。最初,鸡很骄傲、好斗;后来经过训练,变得沉稳内敛,外表看起来像木鸡一样,但其实已经具备了真正的实力。所以,“呆若木鸡”最初的含义并不是贬义,而是指一种内在沉稳、不露锋芒的状态。
后来在日常使用中,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因惊讶或恐惧而发呆的样子,带有了一定的贬义色彩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被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 |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,呆若木鸡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 |
对某事感到无能为力 | 面对复杂的问题,她一时呆若木鸡,不知如何应对。 |
描述一个人反应迟钝 | 他在会议上一直呆若木鸡,没有发表任何意见。 |
四、总结
“呆若木鸡”原本是褒义词,形容一种沉稳内敛、不露锋芒的状态,但在现代汉语中多被用作贬义,形容人因惊讶、恐惧或反应迟钝而显得呆滞。了解其来源和演变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,避免误用。
原创声明: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,结合了成语的本义、演变及现代用法,旨在提供全面且易懂的解释。